梅州大埔高陂大事(大埔高陂新闻)

本文目录一览:1、梅州大埔高陂镇制陶历史2、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的社会地位3、大埔县高陂中学历任校长4、高陂镇历史...

本文目录一览:

梅州大埔高陂镇制陶历史

大埔以客家人为主,制瓷技术当为客家人带来,这些人一经与当地的资源结合,大埔遂成陶瓷产地,素有“陶瓷之乡”甚至“南国瓷都”的美称。之一间省立陶瓷职校--“广东省高陂陶瓷职业学校”于1943年在高陂中学借场所创办。大埔之一间国营陶瓷企业--“高陂机械陶瓷厂(后改名赤山瓷厂)”于1954年在高陂赤山创办。

高陂镇是梅州乃至广东重要的陶瓷产地,自宋代起便有制陶传统,尤其以青花瓷著称。当地陶瓷工艺精湛,产品远销海内外。游客可参观高陂陶瓷文化产业园或陶瓷作坊,了解 *** 流程,甚至体验手工拉坯、彩绘等环节。

大埔县高陂镇,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被誉为中国的青花瓷之乡。这个小镇是广东大埔县的主要产区,历史上曾是全国四大瓷都之一,其陶瓷工艺传承了700多年,因此获得了“白玉城”的美称。从宋元时期开始,高陂的陶瓷产业经历了长达700多年的兴衰更迭。

产地与品类:高陂瓷产自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的高陂镇,品类丰富,包括青瓷、薄胎瓷、釉下青花、釉下五彩等。其中,大埔的薄胎瓷被誉为“广东瓷器之花”,是广东省的独特名瓷。目前,高陂瓷主要生产日用瓷、工艺陈设瓷、建筑瓷、工业卫生瓷、陶器等6大门类产品。

梅州大埔县高陂镇作为“中国青花瓷之乡”,其青花瓷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宋元至今,高陂镇的陶瓷产业已经历了700多年的发展,成为了全国四大瓷都之广东大埔的主产区。现今,高陂镇依托其悠久的青花瓷文化和陶瓷产业基础,正致力于打造青花瓷小镇,进一步推动青花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高陂瓷,源自梅州大埔县高陂镇的传统工艺,融合了青瓷、薄胎瓷、釉下青花及釉下五彩等技术。其中,豆青竹节茶具、简消豆青竹节笔筒及豆青竹节杯以其釉色深浅不素雅大方而著名。

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的社会地位

1、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务院部署2015年动工建设的27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和省 *** 确定的之一批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试点项目之一。总投资654亿元的大埔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动工。

2、高陂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韩江干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上游约五公里处,其正常高水位设定为30米。水库总库容达到01亿立方米,每年的发电量预计为85亿度电。该工程是根据多次的韩江流域规划和2001年中国水利部批准的《韩江下游及三角洲河段综合整治开发规划纲要》而确定的关键项目。

3、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省单项投资更大的水利工程,拟建于在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上游约5公里处,是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发电和航运、改善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建成后,其防洪保护范围主要是韩江下游等地区的主要堤围,保护人口6229万人。

大埔县高陂中学历任校长

大埔县高陂中学的历任校长如下:1957年9月至1966年10月:黄五楼1966年9月至1968年10月:丘铭光1968年11月至1970年8月:黄绍荃1970年至1974年:杨渭湖1993年至1996年:连俊元1996年至2003年:黄炽和2003年至2010年:余国猛2010年至今:贺瑞庭注意:在提供的信息中,部分时间段内的校长职务可能由多人担任或有兼任情况,此处仅列出了明确标识为校长的人员及其任职时间。

大埔县高陂中学的历史校长名单如下:1957年9月至1966年10月,黄五楼担任校长;1966年9月至1968年10月,丘铭光继任。1913年之后,张文华短暂担任文革工作小组组长,随后丘铭光在1914年至1915年期间任职。黄绍荃在1968年11月至1970年8月期间任校长。

大埔县高陂中学的领导班子成员及职责如下:书记兼校长:贺瑞庭,负责学校的全面管理工作。副书记兼副校长:郭许洲,协助贺瑞庭进行学校的日常运营和决策。纪检委员:廖培城,负责学校的纪检监察工作,确保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组织委员:吴庆兰,主要负责组织和协调学校的各类活动和党组织的相关事宜。

高陂镇历史

高陂镇的历史概述如下:起源与得名:高陂镇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嘉靖时期。当时,有一条源自白芒畲的水源,流经桃源至九龙湾入韩江,灌溉农田多达200多亩。因在高处筑陂圳以灌溉农田,故得名高陂,受高陂水灌溉的村寨也因此被称为高陂村。

高陂镇历史沿革如下:解放前:高陂镇属永和乡。建国后:管辖权转至万安县第三区人民 *** 。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进程中,高陂镇分设了高阳、常胜、先进、新民四个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高陂人民公社成立。1961年:高陂地区分为高陂、谷中两个公社。1966年:高陂、谷中两个公社合并。

高陂镇人文历史丰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底蕴深厚:高陂镇孕育了著名电机专家王灿文和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张胜友,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彰显了高陂镇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遗产:西陂天后宫:始建于公元1542年,其独特的塔式结构在全国独一无二,是妈祖信仰在闽粤边区兴盛的典型实例。

古建筑的遗风犹存,高陂桥,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石拱桥的风采依旧,见证了岁月的沉淀。而明、清时代的方形土楼,如富岭五凤楼、虎形天后宫、遗经楼等,不仅承载了历史的记忆,更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探寻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本文来自作者[欧阳伟泉]投稿,不代表卿欣云网络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b61.cn/post/25023.html

(7)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欧阳伟泉
    欧阳伟泉 2025-08-02

    我是卿欣云网络的签约作者“欧阳伟泉”!

  • 欧阳伟泉
    欧阳伟泉 2025-08-02

    希望本篇文章《梅州大埔高陂大事(大埔高陂新闻)》能对你有所帮助!

  • 欧阳伟泉
    欧阳伟泉 2025-08-02

    本站[卿欣云网络]内容主要涵盖:卿欣云网络,科技生活,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百科大全,经验网

  • 欧阳伟泉
    欧阳伟泉 2025-08-02

    本文概览:本文目录一览:1、梅州大埔高陂镇制陶历史2、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的社会地位3、大埔县高陂中学历任校长4、高陂镇历史...

    卿欣云网络@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