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上党梆子剧种简介
- 2、上党梆子角色行当
- 3、探索山西戏曲:上党梆子文化
上党梆子剧种简介
1、上党梆子是山西省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以产生和流行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其又被称为“大戏”、“东府戏”、“西府调”、“泽州调”或“上党宫调”。1954年,在山西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中,“上党梆子”这个名字被正式确定下来。
2、上党梆子,晋东南地区的主要剧种,发源于明代末年的“上党郡”。其音调高亢明朗,音乐曲调丰富,表演上多用直出直入,侧重唱念工夫。传统剧目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为主,富含爱国主义情感。
3、虽名梆子,实为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皮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在其形成过程中曾受到蒲剧的影响,但与省内其他三大梆子迥然不同。上党梆子是一个古老的剧种。有人说在明末已有班社出现,尚未发现史实根据。
4、上党梆子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剧种。最早有明确记载的上党梆子演出活动可追溯到清顺治十五年(1658),阳城县上伏村大王庙戏台的百顺班演出,所唱剧目如《春灯谜》、《恩口口》、《双包计》均属昆曲或弋腔剧目。
5、关于山西梆子的介绍。这其实是晋剧,也是山西四大剧种之一,不过没有上党梆子那么的出名。晋其实就是山西的简称,所以一看就知道与山西有着很深切的联系。山西梆子有着很多的传统剧目,比如说《双锁山》、《梵王宫》、《打金枝》。晋剧的特点就是非常的婉转,有着优美的曲调,旁白是很清晰的。
上党梆子角色行当
1、上党梆子,这一中国地方戏曲剧种,角色的行当分类沿袭了传统的九大类型:生角、老生、小生、正旦、老旦、纤旦、小旦、大花脸、二花脸及三花脸(又称“丑”)。在早期的戏班中,老生和老旦的角色通常由生角演员兼任,而这种情况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逐渐发生变化,青衣、大净、二净等角色名称也开始被使用。
2、上党梆子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角色行当传统上分为九个类型:生角、老生、小生、正旦、老旦、小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即“丑”)。其中,老生与老旦的专职演员在早期班社中并不常见,多由生角演员兼演。而自20世纪50年代起,逐渐有了青衣、大净、二净的称呼。
3、上党梆子过去分为生角(也称红生、须生),老生、小生、正旦、老旦、小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也叫作“丑”)九个行籽。一般班社没有老生、老旦专职演员,老生由生角兼演,重点老旦由生角反串,一般老旦的由其它行当代演。20世纪50年代起,才有了青衣、大净、二净之称。
探索山西戏曲:上党梆子文化
上党梆子是山西的四大梆子之一,它主要流行于我国山西南部,上党梆子和蒲剧、晋剧都享有同样的历史资格。上党梆子在表演时的主要内容都透露出爱国主义以及积极向上的意义。本期的山西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关于上党梆子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上党梆子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古上党郡)。当地人过去称这为“大戏”。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以产生和流行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其又被称为“大戏”、“东府戏”、“西府调”、“泽州调”或“上党宫调”。1954年,在山西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中,“上党梆子”这个名字被正式确定下来。
[编辑本段]四大梆子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享有同蒲剧、晋剧同等历史的文化资格,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
上党梆子在北方地方戏曲中声腔特点明显,曲目丰富,对民间文化依赖相融性突出。在保护传承上党梆子方面,山西省文化厅实施振兴战略,举行调演,使古老剧种扩大观众面,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当代上党梆子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代表性剧目如《三关排宴》、《雁门关》等。
本文来自作者[翁凯轩]投稿,不代表卿欣云网络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b61.cn/post/208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卿欣云网络的签约作者“翁凯轩”!
希望本篇文章《上党梆子戏曲(上党梆子唱腔)》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卿欣云网络]内容主要涵盖:卿欣云网络,科技生活,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百科大全,经验网
本文概览:本文目录一览:1、上党梆子剧种简介2、上党梆子角色行当3、探索山西戏曲:上党梆子文化上党梆子剧种简介1、上党梆子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