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扬州十日的史书记载
- 2、胡三省的人格
- 3、扬州十日致80万人死亡,这件事为什么在200年后才真相大白?
- 4、有没有从别的国家史料里发现关于我国重要的、没记载的历史?
- 5、《扬州十日记》:一本禁书的遭遇
扬州十日的史书记载
1、关于扬州大屠杀,除了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有亲历、亲睹的逐日实录,《扬州十日记》在史学界影响很大,一些书籍如:《清代通史》、《辞源》、《辞海》、《中外历史年表》、《清史编年》等皆予引用。戴名世《南山集》中的《扬州城守纪略》(到现在都被列为禁书)、计六奇《明季南略》等也有简略的记载。
2、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扬州十日: 存在根据:据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记载,这场屠杀发生在1645年,清军南侵扬州时,由史可法带领的扬州人民顽强抵抗战败后,清军对扬州进行了长达十日的大屠杀。此外,《扬州城守纪略》、《明季南略》等史书也有相关记载。
3、清军屠戮、劫掠,持续十日,仅被收殓的尸体超过80万具。这场屠杀是清军侵吞汉地时采取的民族压迫政策之一,强迫 *** 剃发易服,遭到强烈抵抗后,采取屠城来强行推行剃发易服和树立 *** 。
4、他认为“扬州十日”是不存在的,是假的。因为清朝统治者能够以几十万之众征服百倍于己的汉族,靠的是就是少杀人。
5、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是指史可法督率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入城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大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故名“扬州十日”。
6、历史记载:由于满清文字狱的盛行,有关扬州屠城的记载在清军入主汉地后被刻意掩盖。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有心人士才将《扬州十日记》从日本印了带回中国,使得“扬州十日”事件广为世人所知。
胡三省的人格
1、胡三省的人格精神主要地表现 在坚韧执着的意志人格、求真求实的学术人格和讲究气节、忠于国家的政治人格三大方面,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胡三省的完美人格精神和精神世界。 北宋司马光用19年时间修成《资治通鉴》294卷,系统地记载了上起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公元959年(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长达1362年的中国历史。
2、总的来说,胡三省的人格精神在《通鉴注》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他的坚韧、求真和爱国,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传统道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重要启示。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国家的忠诚都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家应有的精神底色。
3、胡三省继承历代史家注史的优良传统,在“通鉴学”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胡三省的人格精神主要地表现在坚韧执着的意志人格、求真求实的学术人格和讲究气节、忠于国家的政治人格三大方面,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胡三省的完美人格精神和精神世界。
4、遵法守礼:在当时下克上的年代,人人尔虞我诈,唯独刘备可以坚守自己的信念,无论古今刘备的仁义还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尽管当时曹军铁骑追赶,刘备仍然不顾性命的协百姓一起逃亡,这足以反映出刘备强大的人格魅力。
5、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四年》中引用此段文字,并在其注释中解释道,辞观即言辞敏捷流畅,仪观则指仪态端庄大方。在古代社会,辞观不仅是评价一个人能力与素养的重要标准,更是评判其人格魅力的关键因素。一个人的言辞是否流利,表达是否准确,往往能反映出其知识水平与文化修养。
扬州十日致80万人死亡,这件事为什么在200年后才真相大白?
故此,扬州十日或许真的很惨烈,屠城之巨,但绝不可能屠杀人数达80万之多,参照清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时的30万之数,很难想象冷兵器时代用铁质刀具在10天之内杀掉80万人是什么概念,这些人不会跑,不会躲的么,即便是自缢、自焚、投河,可是那么多的尸体,不会导致瘟疫的么。
. 王秀楚的记载中,80万的数字可能存在水分,仅限于扬州城内的情况,并不代表整个扬州府境。1 虽然扬州十日很惨烈,但屠城之巨,不可能达到80万之多。在冷兵器时代,用铁质刀具在10天内杀掉80万人,概念难以想象,也存在实际操作的难度。
他们杀人是为了震慑其他人,让他们甘心的当自己的奴隶。当时占领的地盘很大,如果仅靠满清的几十万人口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只想统治而不想杀光所有的人。所以只要能顺从他们,当他们的顺民,他们就会放一条生路。这样他们就有了劳动力就能够耕地,就能够有财政收入,这样才能够满清统治。
清军占领扬州以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尸骨堆积如山,史可法遗体难以辨认,不知下落,一年后,其义子史德威以袍笏招魂,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后来全祖望曾写《梅花岭记》描述此事。 史可法殉国后,南明赠谥“忠靖”。
由于日本的严密封锁和战败后销毁证据,我们现在知道的这些屠杀旗人的事件,只为冰山一角。但是不管怎样,日本人削弱满人的力量,防止其做大摆脱日本的管理是不争的事实。
顺治六年又改为「隐匿逃人者免死,流徙」、「再行申饬,自此谕颁发之日为始,凡章奏中再有干涉逃人者,定置重罪,决不轻恕」(《清世祖实录》)扬州十日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有没有从别的国家史料里发现关于我国重要的、没记载的历史?
1、是的,很多国家都从中国的史料中发现了自己国家没有记载过的历史。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日本:日本早期的历史记载相对匮乏,很多历史信息需要从中国的史料中寻找。例如,《汉书》中对日本的记载,以及《三国志》中为日本立的传,都提供了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社会信息。
2、还有在扬州十日记这本书之中的逻辑错误也比较多,所以将这本小说完全当做史书是不可取的。总之扬州屠城是存在的,只不过扬州十日记仍有夸大虚构成分,但是它竟成了有心之人推翻清王朝的利器,其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一本明清小说。
3、就比如日本。日本在唐朝的时候,就派遣唐使来我国,当时回去,日本肯定是有史料记载的。但是很有可能都是记载的一些光鲜亮丽的事情,一些糗事根本不会记录在案。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完全可以来借鉴我们中国的史料,说不定就会发现当初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了。
《扬州十日记》:一本禁书的遭遇
1、好多年前,我一直想寻找《扬州十日记》的早期刻本,但未能如愿。后来读《四库禁毁丛刊目录》,见《扬州十日记》赫然在内:「 ”《扬州十日记》一卷,清王秀楚撰,清钞本,史部。”实际上,在所有清代禁书目录中,《扬州十日记》总是榜上有名,无一例外。
2、《扬州十日记》作为最详细的记录,长期被清廷禁止,直到清末有心人士将此书带回中国,扬州十日事件才广为人知。这场屠杀不仅在《扬州十日记》中有详细的描绘,而且还有其他历史文献的记载,其中最为详细的记录就是《扬州十日记》。
3、《扬州十日记》在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权威著作如《清代通史》、《辞源》、《辞海》等都引用了其中的资料。据《扬州十日记》记载,清军屠城后,尸体遍地,妇女被长索串联,像串珠般倒下,婴儿惨遭践踏,景象凄惨。初四日雨停后,积尸经雨水浸泡,腐臭难闻,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和焦灼的气味。
4、《扬州十日记》是明末王秀楚所写关于清兵在扬州屠城的一本约八千字左右的小书。有人认为“由于清廷禁止《扬州十日记》流通导致人们对此丝毫不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有心人士将此书从日本印了带回中国,故此书真伪长期以来有所争议。
本文来自作者[郑青建]投稿,不代表卿欣云网络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b61.cn/post/1742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卿欣云网络的签约作者“郑青建”!
希望本篇文章《扬州屠城亲历(扬州屠城亲历白话文)》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卿欣云网络]内容主要涵盖:卿欣云网络,科技生活,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百科大全,经验网
本文概览:本文目录一览:1、扬州十日的史书记载2、胡三省的人格3、扬州十日致80万人死亡,这件事为什么在200年后才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