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一幅唐卡的诞生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每一笔都是修行。”扎西当知布17日接受记者专访介绍说,传统唐卡对画师的心性、技艺要求极高,而正是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匠心,让他逐渐领悟到唐卡文化的深邃与珍贵。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江西,没想到庐山脚下有着这么一所古老的中国‘大学’,这里环境很清幽,非常适合学习。”来自澳大利亚的洋网红“胖虎在广东”在参观完白鹿洞书院后表示,庐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十分吸引他,他此行也特意带了一本中国小学语文课本,希望可以跟着课本游庐山。
“我打算到甘南村落走访老艺人,记录那些即将濒临失传的唐卡绘制技艺与图案符号。”正在筹划开设“唐卡体验馆”的扎西当知布说,希望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发唐卡艺术线上课程,展示其绘制过程,举办线上展览,让唐卡走出雪域高原,让更多人领略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完)
2024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披露柯强档案中的催款信,证实柯强是通过欺诈手段获取文物;2024年6月,曾装裱帛书的盒盖从美国移交中国,成为关键物证。与此同时,国际学界良心力量涌动:美国学者罗泰援引赛克勒遗愿,呼吁“文物应回归文化母体”。
“男儿志,兄弟义,大海潮,家国情”。舞台上,男舞者们以刚劲有力的现代舞步,着复古西装与礼帽,利落的线条勾勒出挺拔的身姿,既现代又充满力量感,展现华侨商海搏击的魄力;女舞者们以柔美身姿演绎故土守望的深情,闽南渔女的一袭红色长衫、南洋娘惹的蓝色纱袍和娘惹珠绣等元素暗藏匠心,与闽南嘉庚建筑风格的舞台背景交相辉映,展现文化交融的多元魅力。舞者脖颈处一抹鲜艳的中国红围巾成为情感的载体,是对归乡游子最温暖的祝福。
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印尼留学生温菲菲来到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在与文物的跨时空对话中,探寻科技与文化碰撞中的博物馆未来。
北京5月18日电 (记者 刘育英)全球首个百台无人电动矿卡集群“华能睿驰”近日在内蒙古伊敏露天矿正式投入编组运营。这标志着全球首个露天矿生产实现5G-A网络下的“车-云-网”规模化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