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在现场,科普辅导老师们表演了液氮“大爆炸”、马德堡半球、结构的力量、“空气炮”等一连串充满乐趣的科学表演,并穿插上台参与、知识问答等互动环节,让大家身临其境探索表演中的科学奥秘,观众们纷纷举手踊跃报名,气氛热烈非凡。(完)
福州5月18日电 (郑江洛)5月18日,2025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启动仪式暨“万商云集有福之州”全球招商大会在福州举办。大会共签约82个项目,总投资超1300亿元人民币。
8月28日上午,中国煤矿文工团召开干部大会,宣布文工团领导任命决定。经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决定,任命靳东为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国安全生产艺术团)团长。
5月16日,第七届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评选表彰大会召开,200名“全国自强模范”、200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获得表彰。这些全国自强模范身残志坚,在各自领域用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激励全社会不懈拼搏奋斗的楷模典范。
当膏方文献的沧桑墨迹与数字屏幕的流光溢彩交织,这种“跨越千年的同频共振”,正是中国膏方博物馆对“博物馆未来”的回应。该馆馆长曾凯表示,“膏方不是尘封的标本,也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流淌的文明、哲学的载体,以及公众可参与、可感知的生命体验。”正如展厅的标语所写:“我们收藏的不只是中医药方,还有中国人的生命故事;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中国人对生命的敬畏与智慧。”
坚守初心,坚持博物馆的公益属性,确保博物馆传承历史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使命宗旨不变,确保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宗旨不变。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是博物馆最重要的资源,要坚持“保护第一”。现在,我国博物馆一年修复文物藏品达9.8万多件(套),有效改善了文物健康状况。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文物损毁事件时有发生,保护工作依然繁重艰巨,尤其是大量不可移动文物主要分布在县域,比较分散,管理困难。2023年11月起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摸清“家底”,将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纳入大数据管理,实现从重点保护到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要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充分发挥博物馆文物资源的独特优势,通过教育和研究活动,让馆藏资源转化为观展收获,让博物馆这所“大学校”更有吸引力。
研讨会上,来自国际国内水利水电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河流伦理与生态大坝、水电开发生态效应、河流泥沙输移环境、长江流域水电开发中的鱼类保护、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时代下的大坝作用、黄河生命健康、河流伦理与水电国际标准等议题进行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