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坐在已有千余年历史的庐山白鹿洞书院课桌前,听着讲解员介绍墙上的巨幅《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洋网红”们,仿佛穿越回了朱熹在此讲学的时代,成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洋学生”。
在现场,科普辅导老师们表演了液氮“大爆炸”、马德堡半球、结构的力量、“空气炮”等一连串充满乐趣的科学表演,并穿插上台参与、知识问答等互动环节,让大家身临其境探索表演中的科学奥秘,观众们纷纷举手踊跃报名,气氛热烈非凡。(完)
如今,青年教师们肩上的任务更重了,他们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得更深更远。2024年,“读家书 悟家风”思政课在中小学生中引发家风传承热潮,全省累计收到学生家书作品2.3万件,30%的家庭重走抗联路开展亲子研学。“这些家书不仅是家族记忆,更是民族精神的微观史。”参与课程设计的青年教师毛雪说。
谈及“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北京通史陈列”的展陈特色,首都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章文永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北京区域史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这里有七十万年的人类史、三千年的建城史、八百年的建都史,直到今天新中国的首都史都是连续不断的,且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文物研究成果做支撑;从文本积累到展览陈列的转化上,我们也推出了很多创新举措,强调通透性,用一眼溯千年的视觉廊道来贯穿内容和空间的逻辑关系;第三点就是数字沙盘、数字媒体等新的展陈手段的运用。”
“轻舟计划”是一场专为青年打造的“创作+赋能”双轨行动,通过电影创作扶持、艺术实践孵化、人才培育计划,让青年成为城市文化生长的核心动力。该计划致力于通过赛事活动与短片创作的融合,积极探索“电影+旅游”的创新合作,聚焦城市人文风貌、展现城市魅力、塑造城市形象、传播区域文化、提升城市品牌美誉度与影响力,吸引更多青年群体通过城市故事领略城市风采,激发旅游热情、提振消费。
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角度出发,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都市生境研究志愿者公益组织负责人杨博设想,可研究使用生物材料尽可能替代塑料类水果包装。也可把零售水果店或社区中心作为节点,将生物材料包装与果皮、烂果等有机物混合,使其能够作为有机肥更好地回到土壤,如绿地甚至农田等;门店或社区中心可作为循环节点,点状回收现有塑料预包装、物流包装,促进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一扇名为“商”的大门缓缓打开。“看·见殷商”展览将于19日和公众见面,中国28家文博单位携338件(套)文物登陆“运河之舟”,一同讲述3500多年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