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北京5月18日电 (记者 刘育英)全球首个百台无人电动矿卡集群“华能睿驰”近日在内蒙古伊敏露天矿正式投入编组运营。这标志着全球首个露天矿生产实现5G-A网络下的“车-云-网”规模化协同。
南宁5月19日电 (张广权)5月15日至18日,350名越南游客从广西友谊关入境,开启“友谊关—崇左—南宁”四天三晚旅游行程,沉浸式体验广西山水人文魅力。
本届大会为期三天,大会期间,与会嘉宾还将走进巫溪县文峰镇、尖山镇,实地了解巫溪在农业科技应用、产业链构建、农旅融合等方面的实践成果。
“520”文旅惠民消费季以“省级月度主题活动+市县特色活动”形式展开,覆盖“文旅+商贸”“文旅+体育”“文旅+教育”等跨界场景。活动期间将发放文旅消费券,针对景区门票、民宿酒店、数字文旅等消费类型提供补贴,其中景区门票最高补贴50%,民宿酒店补贴达30%,并通过抖音、主流在线旅游平台及银行渠道发放。合柴1972文创园、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同步推出AR实景剧本游、研学体验等新型文旅产品,丰富游客体验。
博物馆的沉浸化、交互化,重新定义我们对知识获取和文化体验的期待。如今的博物馆,更加注重让文物“开口说话”,注重科技融入以及互动体验。AI技术正在悄然影响着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路径,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迸发新活力。近年来,各大博物馆积极探索新形式,增强“博物馆体验”,让文物“活”起来,让展览“动”起来。借助AI技术,博物馆不再是单向输出文化知识的展厅,而成为激发观众参与感和创造力的乐园,使文物展示传播变成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使单向传播变成互动体验,使参观变成参与。这有效提升了观众体验,并创造了新的价值。还有越来越多“数字人”加盟博物馆,实现个性化场景适配。在河南博物院,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就能“穿越”回唐朝来一场Citywalk(城市漫游);河南博物院引进的首个数字展——《唐宫夜宴》XR(扩展现实)大空间沉浸展,千年前的盛唐风华,被立体式复刻至数字空间。博物馆通过数智赋能,从静态的展示空间转化为动态的文化体验场所,以更加丰富、鲜活的方式,连接过去、现在、未来。博物馆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也让公众更能深入了解文物的内涵和价值。
西安5月18日电 (记者 张一辰)2025国际篮联三人篮球西安挑战赛18日落下帷幕,中国崇明队在决赛中以17:12击败法国波尔多队夺冠。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风、光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其大规模开发必须依靠水电优异的调节能力。而雅砻江是全国调节性能最好的大型河流,依托基地水电和抽蓄可带动风光大规模开发。对此,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汪小刚指出,“加快雅砻江流域内水、风、光、蓄资源一体化开发,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