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北京5月18日电(记者 徐婧)听胡同里的悠扬蝉鸣、观四合院中的斑驳树影、看庙会上的人头攒动……18日,“槐巷荷风——北京岁时节令民俗文化展夏季篇”展览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五塔寺)面向公众开放,邀请观众重回充满烟火气的夏日时光。
在江旭东看来,科技手段的运用,拓展文物研究的深度、延伸“解码”文物的新视角。他介绍说,如先秦时期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铸造最精美的冰酒器鉴缶,研究发现其底部三个弯钩与方缶榫眼自动扣合,确保缶体稳定,兼具保温与防浮功能,体现了先秦工匠对物理原理的深刻理解;再如炉盘,有多次修补痕迹,展现古代工匠铆式后铸等青铜器修复技艺。此外,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熏,分进气口和排气口,巧妙的结构设计,体现古人对空气动力学原理的认识与运用。
“以前我们都是人工播种,播出来不整齐。现在播种机装了北斗导航系统,能按照预先设定的行距播种,一次性完成铺膜、铺滴灌带、播种等作业。2台播种机一天可以播400余亩地。”科技范十足的智慧农机,让种棉20余年的阿克苏市拜什吐格曼乡下河村棉农张明清尝到了甜头。
效果好不好,市场说了算。新项目上线短短一周,每场门票都提前售罄。“专属讲解员化身历史向导,专业演员演绎文物剧情,就像亲身见证历史。”来自北京的游客罗欢欢赞不绝口。
李声能说,今后四馆要以此为契机,搭建馆际间交流合作的平台,在学术研究、展览策划、人员培训、研学拓展、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度的探讨和交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各馆的专业研究和展览展示水平,讲好“军校故事”,让“军校”成为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传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名片。
从锄地挖土、挖渠筑埂、引水灌田的“万能”坎土曼,到“二牛抬杠”;从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下线,到智慧农机“打头阵”……70年来,新疆农业机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建设农业强区目标,新疆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高端采棉机、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的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农业机械正驰骋新疆广袤田野。
对在福州马祖产业合作园区加工再出口东南亚的产品,给予更加便利化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原产地证书发证政策。